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礼县:群众搬迁到哪里 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

时间:2020-04-20 来源: 张臻
 近年来,礼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和对甘肃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落实省市《“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方案》和《“5+1”专项行动方案》,把易地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落细落实了“五个一批”措施,在“十三五”期间,总投资3.9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70户6659人,实现了13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围绕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礼县主动适应新情况,探索新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使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组织的作用有效地覆盖到搬迁点,保证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脱贫”,提升了全县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

因地制宜、科学安置,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

一是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工作。针对贫困群众久居深山、观念陈旧,故土难离、不想搬迁的现象,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耐心反复进行说服教育,从做好党员、村干部和有代表性的老年人的思想工作入手,帮群众算帐、讲道理,一笔一笔地帮助群众算明白,一言一语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帮助他们打消顾虑,坚定搬迁意愿,变“要我搬”为“我要搬”。二是统筹规划好搬迁点安置点。县乡两级在做好动员工作的同时,统筹规划做好搬迁安置点相关工作,将搬迁安置房选址于乡镇、村委会驻地或公路沿线等基础设施等条件好的地方,并配套建设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协调引进企业、建设扶贫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三是党员先搬示范带动。为确保搬得出,县上提前制定了搬迁计划,条件具备一处搬迁一处,全程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动员党员发挥带头作用,163名党员贫困户带头搬、带头拆,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化了周边群众,目前,所有搬迁群众都已搬进安置房。


建立组织、增强服务,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

一是因地制宜成立党组织。根据我县跨乡搬迁、跨村搬迁,多村重组杂居等不同实际,县委组织部指导有搬迁任务的乡镇党委,率先在7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组建党组织,建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18个。二是全面排摸掌握群众需求。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排摸,全面掌握群众的需求,下足“绣花”功夫,把每一个群众的需求搞清楚,力求各项工作做到一一对应,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尽快消除失地顾虑,加快实现村民向居民、居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实现稳定脱贫。三是搭建平台服务群众。依托搬迁点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整合村卫生室、金融网点、文化广场、村史馆等资源,配套开设便民超市、菜篮子超市,逐步建立了覆盖乡村组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并全面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等做法,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少出村,绝大部分事项“最多跑一次”。


创新管理、精准对接,确保贫困群众“有事干”。

一是加强管理营造和谐氛围。乡镇构建起“党委领导、村支部负责、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实行“一网两线”管理。“一网”,即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搬迁点作为属地村农村社区,采取从乡镇派人、驻村帮扶队抽人、村“两委”选人、搬迁户中推人的方式组建搬迁点农村社区“两委”班子,负责日常管理;以10户为单元划分单元格,并推选1名网格长(建立党组织的7个搬迁点700多户搬迁户共划分62个网格),形成“社区—网格—户长”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两线”,即线上线下双线管理。组建便民微信群,将所有搬迁群众纳入到群里,方便组织与群众双向沟通,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做到在线上了解民情、掌握诉求,在线下及时跟进、解决问题,同时加强搬迁点社区干部坐班值班,确保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群众满意度,营造和谐安定的氛围。“一网两线”管理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认真分析打牢就业基础。根据建立的台账,逐户逐人进行分析,掌握清楚哪些人属于能人大户,自己能够就业致富;哪些人缺乏技能,需要培训后再上岗;哪些人属于无劳力、无技能、无文化的“三无”人员等等,精准掌握搬迁户的能力状况和就业特点,同时摸清辖区内各种企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用工情况,为分批分层安置就业打好基础。三是精准对接实现稳定就业。县乡村有关部门和党组织及时关注用工信息,组织有能力、有劳力、有意愿的搬迁户外出务工;协调举办烹饪、拉面、建筑、种养植等各类培训班4期,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协调辖区内企业和合作社尽可能吸纳搬迁户就业,对“三无”人员开设公益性岗位进行就业兜底。

多措并举、拓展就业,确保贫困群众“能脱贫”。

为了让搬迁居民切实能就业、有事干,县、乡、村(农村社区)党组织通过“六项措施”开展带贫。一是能人大户带贫。永兴镇推行村对村帮富带富,户联户结对的帮贫模式,由永兴村党总支部协调,建立永兴村电商企业和果库带头人帮带搬迁户,目前能人大户结对帮扶带贫16户52人。二是合作社带贫。注重发挥“头雁”作用,依托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苹果销售等致富项目,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带贫模式,吸纳搬迁户在合作社务工,确保每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目前,全县7个安置点的14个合作社解决搬迁户就业200余人。三是“扶贫车间”带贫。由县委、县政府出面协调引进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目前,已在全杜村、永兴村、赵坪村、徐李村、巩河村搬迁点配套建设“鑫桥服饰”制衣扶贫车间,共解决了搬迁户320多人就业;水沟村易地搬迁点配套扶贫车间正在建设,建成后预计能解决60人的就业问题。四是企业(工程队)带贫。由罗坝镇党委、政府出面协调,联系紫金矿业公司吸纳徐李、巩河两村搬迁户40多人到企业工作。永兴村党总支联系果业合作社、建筑队,吸纳搬迁户11户就业务工。五是劳务输转带贫。搬迁点党组织积极联系新疆、青岛等地的企业,通过点对点服务、开通专列等方式,劳务输转2000多搬迁群众,成功实现了异地就业问题,真正做到“搬新家”与“能就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六是公益性岗位带贫。结合搬迁群众中年龄偏大、劳动能力弱、文化程度低等实际,罗坝镇为徐李、巩河两村搬迁点设置公益性岗位28个,永兴镇为水沟村搬迁群众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11个。

供稿:张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