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评

《中国妇女报》联合Babycare鲜亮发声:你对“爸妈”的陈见该抛弃了

时间:2022-03-25 来源:

近年来,社会对于生育问题日益关注。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从教育、医疗、养老、托幼、女性权益等层面,为家庭减负。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为什么“不敢生,不想生”?除了养育成本之外,心理层面的压力正在成为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

3月23日,母婴新消费品牌Babycare联合中国妇女报,在杭州地铁市民中心站,发起了一场针对不合理育儿观念的“开撕”活动。60个耳熟能详的育儿观念以标签的形式被粘贴在墙上,路过的市民可以通过撕掉标签表达自己对于某个观念的不认同。这种“撕掉不合理标签”的特别方式一方面揭示了新旧育儿观念的不同,同时也给了年轻一代父母表达心声的机会,引发了大量参与和讨论。截至发稿前,微博热搜相关话题阅读破2亿,讨论过万,演员热依扎等公众人物也以视频等多种方式在线加入讨论,表达自己的态度。

 

“不生”背后的心理焦虑

“育娲人口研究”在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为48.5万元,是人均GDP的6.9倍。其中,上海北京排名第一第二,近百万元,浙江第三约72万元。针对养育成本问题,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从政策层面为育龄人口减负。

相比“不敢生”,“不想生”似乎更难解决。

 

很多人喜欢讲生育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但生育带给女性的冲击不仅是生物性的,更是社会性的。面对母职角色、工作压力、亲密关系、个体生活的四重夹击,大多数现代女性选择放弃个体生活甚至职场机会。可伴随着丧偶式育儿、夫妻关系的淡漠和社会陈见等,个体内心难免崩溃。缺乏理解和尊重常常使得女性对生育或者再次生育产生强烈排斥。同样,社会对于男性角色的固化标签也让有心深度参与育儿生活的爸爸们望而却步。如何在心理上为新一代父母减负,减轻焦虑成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必答题。

前央视知名主持人张泉灵曾在一个节目中聊到,在某专业的论坛上,主持人问男嘉宾都是问专业问题,而问她 “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张泉灵说她很生气,“明明我专业上也有见解”,可却要回答如何照顾好家庭这种非专业上的问题。在很多国家,在招聘面试环节询问女性应聘者育儿及生育、工作和家庭如何平衡等问题的行为属于歧视;更不用说公众场合提问这种“经典问题”了。

“女人就该以家庭为重”这样曾经育儿观念中的金科玉律,如今已经成为新生代父母努力想要摆脱的“不合理”的标签。

育儿友好 从打破对“爸妈”的陈见开始

建立观念层面的育儿友好,打造充满同理心、温暖、尊重的语言环境,对于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十分重要。

90后妈妈小佳(化名)撕掉了写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标签。作为一个普通上班族,她承认自己的工作收入并不是非常高,但她说:“不能因为我赚的比老公少,就要让我放弃工作。工作不是一份收入而已,它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尊重。”

家里有两个娃的小郭(化名)拿出手机,拍下了「坚持自己的热爱才能做孩子的榜样」的标签,她十分感性地说:“这句话太戳心了。常常有人告诉我,‘有了孩子自己的爱好要先放一放’。但是做妈妈也应该能做自己。我热爱音乐,喜欢摇滚。我的孩子将来也会有自己的爱好。我希望我对自己梦想的坚持也能影响到他。”

 

一个小男孩拿着「妈妈是超人」的标签说:“妈妈不用做超人。我要成为超人保护妈妈“。而他的妈妈则撕下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标签,她很坦然地承认:”我真的不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泪腺也很发达。“

 

 

”网上老是拿爸爸带娃来调侃,其实我觉得自己绝对是王者啊,比起我老婆,孩子更喜欢和我玩!“一位推着婴儿车的爸爸手持「爸爸不带娃」标签感慨。

”女人要以家庭为重“”带孩子是妈妈的事“”全职爸爸就是吃软饭“,这些引发激烈讨论、直戳人心的标签内容出处,正是Babycare用户社群中真实的父母反馈。

“我们发现,新一代父母的生育焦虑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包括心理层面。希望这个活动,能成为年轻父母们发声的一个窗口,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母婴群体,读懂他们的内心。”Babycare负责人这样解读活动的发心。

 

”我们不是一群特立独行的爸妈,我们只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恰好有了娃。“作为妈妈,演员热依扎通过视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用实际行动为新一代父母站台。在年轻一代看来,当父母和当自己同样重要。微博高赞的一条网友评论也许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父母之爱,不应该被定义。别再教我怎么当妈了!”

 

 

当90后成为育龄人口主力,他们所信奉的育儿观念已经与老一辈的大不相同。帮助新生代父母表达心声,是Babycare作为母婴新消费头部企业的责任担当,也是这次活动的初衷。打造育儿友好型社会任重道远。破除对“爸妈”的陈见,也许是让年轻一代放下思想负担,迎接美好母婴生活的第一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责任编辑: